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聯合筆記/大法官與鞭刑

.翻轉基礎教育 別被AI淘汰
.學科無用論 讓高教陷絕望輪迴
.與大自然漸行漸遠…孩子視野不再寬廣
.安樂死≠尊嚴死 相信您的醫師吧
.慶富案撲朔 正義已迷離
.兩岸關係解讀/對陸印象改觀 因為他們在進步
.兩岸關係解讀/當國人對大陸觀感大翻轉…
.聯合筆記/大法官與鞭刑







聯合筆記/大法官與鞭刑


2017-11-20 23:14 聯合報  蕭白雪

台灣酒駕案件頻傳,網友提案以鞭刑嚇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民意基金會針對「台灣人對權力菁英的信心」民調結果,在法界被視為最崇榮的大法官,竟是敬陪末座;幕僚單位將相關報導提供給大法官們參考,幾位前任、現任大法官都不解,為什麼會這樣?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動員大批人力投入,才剛落幕沒多久,司法爭議卻一件又一件蹦出來;雖說司改成果非立可見效,但民眾在意的事項是否在職掌司改者心中,恐怕才是大關鍵。
鄭性澤被控殺警案,從原本的死刑確定逆轉變無罪,對長期投入救援的人權團體而言,是等待已久的正義;但在被害刑警家人心中感受卻是:司法的反覆無常,誰能接受?
二度回鍋再任大法官並任司法院長的許宗力最近說,裁判見解不一,名列司法民怨首位。聽起來就像民間常說:「法院的判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不只現任司法院長有此感受,司法院前院長賴英照在最近出版的「誰怕內線交易」一書中,有一大章節就檢驗那國內廿件曾被控涉內線交易的案例,光是就「重大消息」的認定時間點,不管是公司併購或公司破產、聲請重整等類型,判決見解都有早、中、晚期不同標準。
不管是法官對事實認定、法律見解的歧異,還是裁判者本身的價值判斷所致,裁判見解不一,不光當事人可能懷疑司法的公正性,更給了旁人想像空間。
前任、現任的司法大家長都對法官裁判見解不一,對司法公信的傷害心有所感;對不熟悉法律的民眾而言,更不免覺得上法院打官司,跟進廟宇擲筊一樣。
多位大法官或許自認透過解釋,引領台灣的人權往前走,諷刺的是,當法官依據大法官解釋精神、檢視警方現行酒駕攔檢作為的判決,對判決有意見的聲浪,似乎高於肯定其對人權的保障,反映出的是司法單位欠缺對民眾法律感情的理解,還是民眾依舊欠缺基本人權觀念?
即使目前的警察大家長、內政部長曾是知名公法學者,即使多位過去有著人權律師美名者進入政府團隊,如今所為是否與過去他們的主張一致?
這個政府一方面打著重視人權旗幟,一方面則要開會討論鞭刑,執政團隊內部的見解歧異,與民眾法感的距離,似乎總不斷在凸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安樂死≠尊嚴死 相信您的醫師吧
李源德 ∕ 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台北/聯合報
「生死事大」不可等閒視之,傅達仁先生在我國大聲疾呼「尊嚴死亡」,不得其門,於是偕同家人遠赴瑞士求「死」,尤其他的「要回家了」影像更是震撼。各種言論思想在自由文明的國家應該高度尊重,但傅先生在正確觀念的行止表達,事關重大,值得討論。

每個人天賦平等,一生僅有一次生死,沒有例外。也因是絕無僅有的一次,追求「尊嚴的死亡」,理所當然,應予高度尊重。

「安樂死」是尊嚴死亡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求仁得仁,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日本人切腹自殺、屈原投江自盡、李白水中撈月死亡,我都認定是另類的尊嚴死亡。

「安樂死」萌生多時,由醫師協助自盡,在一九九○年末葉才逐漸成形,二○○二年荷蘭首先立法通過,迄今僅四個歐洲國家(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哥倫比亞和美國五個州可合法執行。

所謂「安樂死」是指當事人意圖終結自己的生命,請准後假他人行使死亡的醫療法律規範。「安樂死」必須具備下述條件,包括病人主動、深思熟慮後的自願請求;無可救藥的「不能忍受的痛苦」(Unbearable suffering);醫師應該告知病人真情及後果,並已無任何其他袪痛措施可資代替;現在療法已無能為力等等;再者,尚需至少一名醫師獨立的判斷意見佐證,審核過程完全透明,不可不謂嚴謹。尋求 「安樂死」不能單憑當事人的意願,中間層層考量都要完備。也因此精神神經病患及幼兒的意圖死亡更棘手,尤其低收入者求死甚切的情況,後來衍生許多審核難度。

在安樂死立法前,比利時符合醫師協助自決生命終結有一.三%,醫師終結有三.二%,而醫師停止任何治療方式生命終結有五.八%。荷蘭立法後,安樂死在二○一○年占二.八%(四七五╱六八六一),比二○○五年的一.七%(二九四╱九九六五)有些微的增加,僅與「安樂死」立法前相近,沒有幅度的改變。 最近荷蘭醫師從事持續深度鎮靜治療直到死亡,其比例從二○○五年的八.二%(五二一╱九九六五)到二○一○年的十二.三%(七八九╱六八六一)顯著增加,十多年來的實務歷練,似有轉折,臨床醫師也就更著重於病人痛苦袪除的選擇。

今日醫藥進步,採行積極重度鎮靜藥物袪除疼痛;醫師認定無可救藥病人,可依據病程判斷,不採無效療法,或拒用無謂的維生療法,都是當今合乎醫學倫理的作法。

「安樂死」不只當事人,尚有其周遭親友、社會、醫學及法律相關。從荷、比兩國的經驗,沒有快速進展甚至停滯不前,在在表示這種「善終」之舉,仍有待更多層次的思考,才能存歿無憾。

傅先生主張的「安樂死」不等同尊嚴死,我相信我國的醫療院所的醫師有能力,也有智慧為病人盡份心力,相信您的醫師吧!


 
與大自然漸行漸遠…孩子視野不再寬廣
林少英 ∕ 音樂創作人(新北市) / 聯合報
大雪山在東勢、和平年輕一代孩子的心中,似乎已一日一日漸遠…

許多新移民的孩子因為家境及大環境的變化,反而更能脫穎而出。我不懂什麼南向不南向政策,也不相信什麼少子化的藉口,在大環境快速遷變下,幾年下來我們早就失去應變應對的能力。

偶爾看到國際詩歌節,強調越南這個領域的詩。越南的詩與漫長的越戰、生活、生命的價值觀等有深刻的關聯;越南華人對中華文化的深厚情感,及不惜一切代價,用心誠懇的投入推動保存。台灣在大力推動南向政策時,卻是形式化又缺乏深度的理解。沒有真正經歷過,隨著大風吹的去辦什麼活動,最後還是如空氣般政策而已,對落實人文意義不大。

我看到的是下一代新移民的優勢,有如當年許多在越南淪陷後的逃難者;從難民營有幸移民到美國的新一代,他們的小孩在美國教育下長大,許多都脫穎而出。

像美國著名爵士吉他手Pat Metheny來台演出的小喇叭手,是越南移民的後一代;臉書創辦人祖克柏的妻子普莉希拉.陳也是,還有很多優秀的例子。

在台灣,東勢、南投、埔里、很早因為工作需要引進了許多新移民,他們的小孩因緣生長在好山好水的山上,又是有許多教會的地方,只要有心培育,小孩反而可以自然長大、思維,在學習上占有大大的優勢。

反觀台灣老式制式教育仍相信補習升學,滿街的學位掛帥完全不知民間生活的辛苦,和大自然生活是脫離的。其實周休二日的所謂慢活,也只是度假,和大自然的作息完全沒有關係。小孩如何成長,如何寫感動人的詩,空想、跳躍式的創想在創作上是好的,但是和空氣的創想這兩者卻是天壤之別。

最近在台三線東勢駐村,兩次課程成果發表會,心中只有告訴同學,我完全不是什麼駐村藝術家,我只是要求等你們長大了,回想起來我曾說過:「你們最大的優勢和競爭力的培養,是你們就近擁有大雪山脈的大自然生態,神奇的鳥神差,大甲溪旁的菅芒白浪,東勢情定日落的夕陽無限好,靜謐美麗的靜夜星空…這一切一切都是『詩』的泉源,好好的重新開始與它們共生。」

失去與大自然的聯結,孩子有如飄浮無根的草木,很難平實的茁壯成長。窮困的孩子擁有老天給予他們的,種在山上的花木總是比種在家裡的視野寬闊、長得好。



兩岸關係解讀∕當國人對大陸觀感大翻轉…
柳金財 ∕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 / 聯合報
中共十九大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權力鞏固達到歷史高峰,其黨內地位與聲望直逼毛澤東、鄧小平。有趣的是,聯合報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發現,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與民眾的觀感都朝正面大幅翻轉,負評均降到新低,好評則創新高。而台灣民意基金會使用「感情溫度計」測量發現,台灣民眾對習近平的平均感覺溫度是五十一點五二度,顯示對習存在「有些微的好感」。這種現象是否持續發展頗值關注。

首先,儘管十九大政治報告涉台政策部分,呈現「硬的更硬、軟的更軟」雙主軸特色。「硬的更硬」表現在硬化及窄化「九二共識」等於「一中原則」。同時,從反對台獨的「六個任何」,宣稱有信心、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主義行徑。

大陸對台政策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九二共識」發揮統一戰線及堅壁清野作用,團結泛藍的國民黨、新黨,中立分化柯文哲與民進黨關係,孤立邊緣化民進黨在兩岸政策角色。台灣內部政黨、社會組織、企業是否承認「一中原則」或「九二共識」,成為與大陸對台政策相向關鍵核心指標,具有統一立場的民眾傾向對習近平有好感;而強烈台獨立場者,並不會對習產生好感。根據聯合報調查,主張急獨與緩獨比例較去年減少七%,而急統與緩統增加三%。

其次,習近平倡議「兩岸一家親」理念,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提出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心靈相契及共圓中國夢,這是將「社會本位」納入兩岸政策思維脈絡。從提出「三中一青」(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低收入戶、青年)到「一代一線」(青年一代、基層一線),出台「居民待遇」措施等,利於吸引具統一立場及中間路線的民眾。出台一系列便利台灣民眾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的政策措施,福建與上海已先行。

最後,聯合報調查指出,七成民眾認為大陸可能躍全球首強,六成八民眾並不擔心大陸國力擴張不利於台灣。超過五成年輕人願意西進就業,四成願意讓子女到大陸就讀。台灣民眾願西進就業、移民、讓子女赴陸就學或定居意願,創高八年新紀錄。這顯示民眾對大陸認知圖像轉為好感,從而也降低主張台獨聲浪,更願意進行兩岸民間交流往來。

大陸當局對台政策取向,仍強調「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與民眾印象改變,對習近平有好感,都凸顯對台政策在贏取台灣民心部分,無疑是成功的。然若台灣民眾對大陸領導人好感,卻不滿意台灣領導人的表現與聲望,這也折射出台灣民眾對大陸對台政策存有某種程度滿意度,且對台當局兩岸政策表示不滿。蔡英文當深思上述現象變化,儘早因應規劃避免兩岸政策陷入被動狀態。

相關閱讀

□兩岸政策年度調查 47%質疑不當
□願赴大陸就業、念書 創8年新高
□首度逆轉! 49%對大陸民眾印象好
□陸委會:政府兩岸方向 主流民意肯定

 
兩岸關係解讀∕對陸印象改觀 因為他們在進步
巫秉瑋 ∕ 醫療業(嘉義市) / 聯合報
聯合報民意調查發現,民眾對大陸民眾的觀感逆轉,四成九對大陸民眾有好印象,創八年調查新高;四成民眾對大陸政府有好印象,四成五印象不佳,負評為歷年調查最低。對於這份民調,我不意外,原因是這幾年大陸的發展讓人刮目相看。

「大陸一直在持續進步,我們卻還是在內鬥與抗拒外面的變化!」這一年來,老婆常這麼說。

現在她用大陸「愛奇藝」觀看網路電視,她說:「大陸的連續劇拍得比台灣精緻多了!」她的手機以前使用hTC,現在用中國大陸品牌。當然她也利用大陸微博了解大陸明星的新鮮事與大陸民眾對台灣時事的看法。

一般大陸民眾對台灣的感覺就是台灣人的講話比較溫柔,也比較有人情味。不過也普遍感覺台灣進步很慢;以手機支付而言,大陸相當普及,已可滿足九成消費需求,但在台灣,才剛要起步。還有台灣的建築都很老舊,都更效率不彰。

大陸各方面持續進步,文創產業又蓬勃發展,持續交流下去,台灣民眾對大陸民眾的好印象應會繼續提升。

相關閱讀

□兩岸政策年度調查 47%質疑不當
□願赴大陸就業、念書 創8年新高
□首度逆轉! 49%對大陸民眾印象好
□陸委會:政府兩岸方向 主流民意肯定

 
學科無用論 讓高教陷絕望輪迴
林柏寬 ∕ 台南市國中數學輔導團員 / 聯合報
大學招聯會在一○八年起推出新的招考制度,部分校系不必考學測,即可申請入學。術科如音樂、美術與體育等,該校系若不參考學測成績,考生不考學測也可憑術科成績參加個人申請或繁星推薦。至於非術科校系,第一關的篩選科目減為一至四科。台大擔憂若不採計學測或僅採計少量學科,可能導致學生素質下降,降低國家競爭力。

少子化的年代,教育應該著重在教與學「品質」的提升,大學招聯會卻是「數量」思維,認為少採計幾門學科,就能降低考試壓力,解決中後段大學招生不足的窘境。簡化學科意涵,佯裝多元招生,殷鑑不遠,絕對是場教育大災難!

首先,十二年國教刻意沖淡學科比重、高舉多元比序的思維,這幾年造成的諸多紛擾亂象斑斑可考,學生血淚辛酸道不盡!

回想這幾年的超額比序,柯P女兒那一屆的基北區發生「作文至上」的亂象,五A錯三十幾題、作文六級分「擊敗」五A錯零題、作文五級分的荒誕現象。其他各區則歷經了校外競賽獎狀加分、幹部分數、志工服務凌駕一切的不公現象,大家爭相掃公園、掃廁所搶當志工的景象更是歷歷在目。如今全國各區現在的多元比序「幾乎」名存實亡、淪為形式,國中教育會考的紙筆成績又成了決戰關鍵點,好不諷刺!

其次,一○八年新課綱各領域強調「素養」導向的教學,藉此完備學生終身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招聯會卻反其道而行,淡化學科比重,後果就是高中端學生不重視素養學習,新課綱的美意無法有效實踐,重重打了教育部一巴掌。

以數學科為例,有人常謬誤地高談闊論,認為數學無用,學數學做甚麼?招聯會減少採計學科的思維不就是如此嗎?荷蘭學者Freudenthal推動「現實數學教育」,認為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關聯,當老師將數學的事實連結現實生活,讓學生有感,便能涵養出學生的數學素養,孕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誰說數學無用?

最後,大學端一旦放寬可不採計學測成績或採計少量學科入學,可以預期中後段大學為了搶食學生無所不用其極,鑽制度的漏洞。學店林立,大學生程度低落,台灣教育陷在無止境的困境輪迴中!


 
慶富案撲朔 正義已迷離
高茂榮 ∕ 榮民(竹縣竹東) / 聯合報
慶富案擾嚷多日,至今還是一天一說。

國民黨立委曝光錄音,慶富副董陳偉志去過總統府,也見過府裡的高官等。高雄高檢立即出面反駁,不幸語音甫落,總統府發言人證實陳某確實去過總統府。不僅打了高檢嘴巴,簡直赤裸裸脫了他們褲子!

這件案子,或許高檢準備大事化小,卻沒有想到總統府自知紙包不住火,只得出面招認。如今最大的問題是:三期預付款廿四億,國防部說一○六年度沒編列這筆預算,今年十月份發現,這筆錢去年十二月就提前交付慶富。這麼大一筆錢,且能從無生有,誰有這麼大能耐?又是誰批示?先是總統府,再來是國防部,現在國防部推到海軍總部!顯然案子範圍不斷在縮小,層級愈來愈低,拖到明年縣市長選舉,藍綠一惡鬥,焦點一模糊,撲朔的仍然撲朔,迷離的將更是迷離…


 
翻轉基礎教育 別被AI淘汰
葉亞璿 ∕ 財團法人會計(台北市) / 聯合報
日前統一集團董事長羅智先表示,為因應未來零售產業的變化,將規畫開設「無人商店」。

很多人便直接抗議,失業率這麼高,哪裡「人力短缺」?便利商店的工作內容什麼都要會,爛薪水當然請不到人,老闆只是為了削減人事支出、想賺更多,根本是不想請人的藉口!

但如果你是企業主,你也會節省開支提高利潤吧?

已有多國開始嘗試,如美國亞馬遜無人超市、日本的無人便利商店,且隨著自動掃地機、洗碗機等盛行,釋放了家庭勞動力。新科技催生新職業,例如整理收納師、教人建立自信的講師、代養寵物服務、寵物溝通師等,都是以前無法想像的工作。

少子化的現象導致軍事國防、醫界(六大皆空)、農業、基礎建設的人力缺口,除引進外籍勞工外,發展無人化服務看來是長期解決勞力不足問題的好方法。

目前台灣低薪產業占六成就業人口,為減少重複性高的人力資源浪費,在台灣基礎教育下,應提升專業技術能力培養,並同時加強學生IT數位科技應用能力。

未來工作AI取代勞力密集工作,長遠來看,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科技釋放勞力,將人力引至軍事國防、醫護等缺口,或人人透過天賦興趣創造新的職涯、工作,搭配終身學習,將科技化成引力,創造未來更好的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