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經濟/「保1」背後的三大警訊

.聯合報社論..日矽由戰而戀,政策盲點知多少
.聯合報黑白集.童振源遲來的心痛
.經濟日報社論.「保1」背後的三大警訊




經濟/「保1」背後的三大警訊


2016-06-03 03:2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主計總處上周公布最新經濟預測,下調2016年經濟成長率至1.06%,驚險保1,且在連續三季負成長後,今年第2季經濟成長可望恢復成長0.48%、第3及4季更可加快到1.97%及2.37%,加上國發會發布的景氣對策燈號終結連續10個月的藍燈,回到黃藍燈,似乎透露台灣景氣浮現轉機的訊息。
但真是如此嗎?先不論自去年8月主計總處發布2016年GDP成長率預測以來,如今已是第三度下調預測,且從近年國際及國內各大機構持續下修經濟成長率預測的常態看來,今年經濟成長率是否真能保1,尚在未定之天。若進一步解析最新的國民所得報告及景氣指標,可發現三大未被注意的經濟成長警訊。
警訊一,主計總處異常地大幅下調今年第4季經濟成長率預測。一般來說,預測單位以較高頻的統計數據及最新訊息為憑,對較近期的預測掌握度較高;反之,較遠期的預測受近期經濟波動的牽引較小,使其多有「回歸均數」(mean reverting)現象。所以,預測單位往往對較近期的經濟成長率預測調整幅度較大,較遠期的預測調整幅度較小。
但主計總處在4月份外銷訂單出現兩位數衰退、出口連續15個月負成長後,僅下調今年第2季經濟成長率0.54個百分點,卻在去年第4季經濟成長率下修及比較基期較低的情況下,大幅下調今年第4季經濟成長率0.61個百分點,明顯背離預測機構實務上的作法,暗示其認為台灣經濟的結構性逆風程度比想像中更強。因此,即使今年下半年台灣經濟可望恢復成長,但在潛在經濟成長率明顯減慢下,台灣經濟將更接近2014年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引述的「長期成長停滯」(secular stagnation)狀態。
警訊二,國發會景氣對策燈號雖亮出藍燈,卻未必能就此樂觀,因為景氣對策燈號的指標大多以年增率高低為區分燈號的標準,但年增率易受基期因素干擾,且當景氣疲弱一段時間後,常會有「低檔鈍化」情況產生,是以1個月的燈號轉換,參考意義並不大。相對的,國發會的領先與同時指標會去除季節性及長期趨勢因素,降低指標的雜訊,參考價值較高。而最新公布的同時指標連續第18個月下跌,領先指標更連續下滑20個月,且跌幅加快,皆表示景氣並未迎來轉折。
警訊三,經濟成長率保1的支撐力不再。在出口與民間投資皆下調情況下,主計總處仍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為1.06%,有相當程度是考量政府提出的「消費提振措施」及國人出國旅遊成長率大增,使消費成長率預測從1.36%上修至1.46%。惟消費提振措施將在6月底到期,加以國人出國旅遊增加的誘因不再(2月後日圓強升,降低赴日旅遊的價格競爭優勢),使消費對下半年經濟成長的支撐力道明顯減弱。
再者,儘管當前失業率仍低,非農業就業人數持續成長,但帶動消費的力量有限。主要是今年1~3月每人每月薪資較去年減少1.12%,且勞工生產力不振,今年第1季勞動生產力指數較去年同期衰退3.41%,造成薪資停滯,今年第1季單位勞動成本卻仍較去年提高4.3%,進而導致台灣勞工抱怨低薪問題持續未解,廠商憂心高生產成本可能逼其出走等矛盾言論同時出現。若欲解決這些問題,實需透過更多的民間投資,提高勞工生產力。可惜的是,在國內經濟政策、法規與國際環境尚不穩定下,投資仍然缺乏,而藉由改善教育環境以強化生產力,也非一蹴可幾。
換言之,即使景氣燈號亮出黃藍燈、第2季後台灣經濟就可望恢復正成長且逐漸加快。但在結構性問題可能已大幅拉低台灣潛在經濟成長率、景氣領先與同時指標持續下探、稍具支撐力量的消費難以期待下,今年下半年的經濟表現可能難見到足夠的回升動力。經濟成長率能否保1,挑戰還很大。

聯合/童振源遲來的心痛


2016-06-03 03:2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 圖/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團占據立法院議場,使林全無法上台報告。對此,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說,「國家空轉一天,令我感到心痛」;黃國昌批說,這根本是在「浪費時間」;議長蘇嘉全則一臉嚴正地說,立委不質詢,是「自廢武功」。
這些人莫非都得了失憶症,忘了誰曾讓國會停擺更久?童振源的心痛遲來了多年,他忘了,綠營在野時曾用盡手段在國會撒野;國民黨這天的表演,也不過是以民進黨為師,學點皮毛罷了。童振源如果真會為國會一天空轉而心痛,他恐怕早得了憂鬱症。
黃國昌號稱學運「戰神」,曾指揮太陽花占領國會達廿三天之久;相形之下,國民黨占領國會一天,充其量只算小巫。當時,黃國昌一派「正義之師」姿態,既不覺得自己浪費社會大眾的時間,也不覺得國家因而空轉。如今搖身變成立委,黃國昌馬上換了腦袋並改變標準,他罵藍委占領議場,卻讓抗議群眾在外面曬太陽;事實上,太陽花期間,他自己就是在議場內吹冷氣,讓其他抗議學生在外面曬太陽,不是嗎?
蘇嘉全批評藍委不質詢是「自廢武功」,顯示他的角色轉換已成功了一半。但是,如果還要更加精進的話,他還得學學王金平的功夫,說些「尊重立委意見表達自由」之類的大話。畢竟,數數自己當立委的日子,不也是有杯葛才有榮耀的嗎?
國民黨占國會的初演,不管民眾給幾分,它最大的作用,是扮演一面「照妖鏡」。

聯合/日矽由戰而戀,政策盲點知多少


2016-06-03 03:2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爭戰長達九個月的日月光惡意併購矽品案,終於在雙方協商共組「產業控股公司」後,邁出合作的一大步。外界對此多抱持正面看法,甚至認為此案如打國家隊,「封測界的台積電」就此產生。此案效益如何尚有待未來驗證,但日矽大戰過程中暴露的國內股市生態、法令規章、政府有關單位的審查等,確實引發了不少值得深思的問題。
日月光是全球最大半導體封測專業廠商,矽品則居全球第三,兩家都是國內科技界優質、具代表性的企業。這次會發生日月光「惡意併購」矽品,原因很簡單:矽品董監事持股偏低,比率不到五%,且矽品股價低,併購代價不高。從整體面看,這也是台灣股市與產業的普遍生態:董監持股偏低,是經營團隊該自我檢討的事;自己沒有抵禦能力,便莫怪外力想介入經營或併購。
近六年來,台股本益比平均約在十五倍上下,相較台股熱絡時的廿五到三十倍,已接近腰斬。與他國相比,例如大陸股市動輒三、四十倍以上,台灣亦屬偏低。往好處看,是台股「價廉物美」,有利彼此整併;由壞處看,則是台灣企業籌資成本高,難以投資發展,甚至容易被外人併購。台股成交量少、本益比低,值得政府檢討,實應再想想是否有政策可支持活絡市場。
在矽品對抗日月光的併購中,我們也看到國內上市公司負責人師心自用的一面。一個掛牌上市的公司,就不再屬於個人所有,而是屬於全體股東所有,有多少股權就擁有多少權利。然而,矽品經營團隊以低持股掌握公司,面對日月光溢價三成的收購條件,一方面說價格過低,要求股東別賣;另一方面卻找鴻海換股,價格卻更低且又大幅稀釋原有股東權利。這種為了保衛自己經營權而傷害全體股東權益的作法,明顯不妥,最後引來外資「公司治理風險」的批評,才讓「鴻矽戀」終止。此一面向的公司監管規範,顯有改進的空間。
此外,日矽大戰中,日月光原已收購廿五%矽品股權,但受制於法令,對公司派召開議決關係其權益的股東會竟然無法參加且無投票權,形成「參加投票者早賣光股票,滿手股票者無投票權」的荒謬現象。國內企業併購法規不夠完整,也導致併購發動者受到過多不當的限制。金管會和經濟部承諾對此進行檢討修法,但迄今未見任何進度。
最後要討論公平會的角色。「鴻矽戀」告終後,矽品企圖引進大陸紫光資金對抗日月光,日月光也立即發動第二次公開收購;後因公平會審查不及,超過公開收購法定時間而功敗垂成。這也引發兩個問題:第一,若收購有時間限制,負責審查的部門是否涉及行政怠惰,甚至蓄意拖延導致破局?第二,審查的內容是否涉及行政單位的不當擴權?
公平會的職責主要是針對國內市場競爭的管制,尤其是一般消費者的市場,必須避免企業獨大傷害消費者權益。但封測是百分之百的「企業對企業」的行為,且封測業是以全球為市場,而非以國內為主。如果一個併購案有傷國內、但有利國際競爭,該如何處理?這顯然不是公平會所能觀照。對消費面,公平會自應主動積極,因為消費者太小太弱;但對產業面,除非有廠家投訴,否則公平會到底要管什麼?
也因此,對日月光第二次公開收購案,公平會說「對本案的產品市場、地理視察、整體經濟利益、限制競爭的不利益以及產業創新研發等五大疑點,還需要釐清討論……」。公平會去審併購案的整體經濟利益、甚至產業創新研發,豈不荒謬?如果台灣有這麼一個腦袋不清,連本身職掌都霧煞煞的公平會,產業要壯大也難。
日矽爭戰最後以合意共組控股公司收場,有人認為堪稱結局圓滿;但觀察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卻絕對難稱圓滿。聲稱要「謙卑」的政府,有意檢討改進嗎?